如果要为2021中国教育找一组热词,“双新”一定会名列其中。


2021年12月16日,“名校联动·双新赋能”——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论坛正式启动,主会场放在杭州高级中学。


由于防疫的需要,论坛以在线分享的形式进行,活动邀请了上海、天津、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甘肃、贵州等8省市顶级名校共话“双新”。远在新疆的阿克苏高级中学也受邀远程在线观摩了本次活动,一同为新课程助力,为新高考蓄势。


同时还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俞晓东坐镇,论坛在线上也获得超过10万人的关注。



打造三层六类课程体系

让每个杭高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跑道”


   “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也一直谋求与国内各省顶尖高中协同并进,共同倡导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美好教育。于是,就有了这次论坛举办的动议。”杭高校长唐新红谈到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时说。



说起“双新”,杭高探索地比较深入。202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遴选结果,杭州市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区,杭州高级中学等3所浙江高中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校。

2021年9月,浙江省“新课程·新教材”教学展示活动在杭州各高中成功召开,杭州高级中学承办了语文、体育两个学科的教学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广大一线教师探索新教材背景下的各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

现场,杭高也把一年多以来的探索成果和全国的高中教育工作者做了一番分享。副校长费红亮介绍,目前杭高打造了一套三层六类课程体系,以基础核心类课程为塔基,拓展深化类课程和实践研究类课程为塔身塔尖,同时包含人文、人格、自主、领导力、竞技、科技的六大类育人目标。像拓展深化类课程是对基础核心类课程的拓展和深化,里面有知识拓展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而实践探究类课程,则是面向特定学生群体以及研究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产生一定的成果,里面有社团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学科研究课程、综合性学习课程、学术创新课程。而这只是杭高课程群的总体架构,学校还会对一些细分领域开设一些课程,比如“创客”课程、“领导力”课程、“三文”课程,并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所以在杭高,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找准自己的‘跑道’。这也很好地符合‘双新’的改革理念。”


9所国内顶尖高中线上齐聚

他们的“双新”探索有这些共同点


    论坛现场,来自东南西北的9所国内顶级名校的课程建设分享精彩点各不相同,但细细品究,又能找出太多的教育共性。各校都充分肯定了课程建设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战略作用。


    苏州中学胡慧敏副校长认为,课程文化是“双新”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支点;兰州一中马继林副校长提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


    各校都从各自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中寻找课程因子,大家都对学校“传家宝”如数家珍。苏州中学的历史底蕴古追范仲淹,近溯罗振玉,钱穆、吕叔湘等在此执教,蔡元培、胡适等来此讲学;天津市南开中学是周恩来总理求学之所,杭州高级中学是鲁迅、李叔同任教之地,双方均走出数十位中外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与杭州高级中学都将共同的校友陈望道作为学校德育阵地的重要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还利用校友资源,实行“学院制”,组建望道学院、步青学院、家祯学院、希德学院,真正践行着办一所更像大学的中学的教育愿景。


    各校都坚持与探究“五育并举”的实践路径。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崇德课程、渝智课程、强体课程、悦美课程、爱劳课程各具特色;贵阳市第一中学坚持“五美共培”,追求正本大美德育、探索赋能睿美智育、提升强身健美体育、完善润心优美美育、强化砺格勤美劳育;合肥八中在五育并举中坚持德育引领,专门成立思想政治研究中心。


    各校课程体系多元一体,都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本课程为此设计了责任课程、传承课程、竞赛课程、国际课程;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的课程体系则由基础、修身、拓展、实践、国际、生涯六类课程支撑而起。


与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一样重视国际课程的还有许多,山东省实验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合肥第八中学等学校国际部均在上周荣登《2021中国国际学校百强指数》。


课程体系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

不要让学科教学以分数为导向


    各所高中的探索,也获得了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俞晓东的高度认可,在他看来这是一场高质量思想碰撞,这些学校的经验之谈,为各高中“双新”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也很认同俞晓东的观点,同时也分享了一些他对于“双新”的思考。在他看来“双新”的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建设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体系。



“很多老师对核心素养的打造存在误区,认为上课就是为了分数,核心素养是课程外的拓展。而这种观念恰恰是‘双新’背景下需要扭转的。” 尹后庆说,当前的“双新”探索,需要把课程的综合性增强,既有多门课程的整合,也有跨课程的主体性学习综合;课程内容要结构化,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重构课程内容;教育方式也要优化,倡导建立“问题解决”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教学形态。


尹后庆坦言,当前改革学科教学任务艰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试评价导向,让学科教学陷入纯知识的追求,学科内容被碎片化、断点化;有些教学内容既不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完整性,也不反映知识体系的要素关联性;学习者仅仅关心知识点的局部结论和考试要求,忽略了很多属于学科知识意义的内容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想相信,不远的未来我们国家的‘双新’改革能取得阶段性成果。”